当前位置: 主页 > 惠东新闻 > 正文

平山街道谭公村李子根打铁近40年 盼有后来人

时间:2017-03-22
  李子根有时会让妻子做搭档一起打铁。

  平山街道谭公村李子根从16岁拜师学艺起,一直坚守打铁行业近40年。村民都说,他打出来的铁器质量好,价格公道。

  打铁匠,曾经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职业。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一老行当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如今,李子根最大的愿望是有人愿意传承这一技艺。

  去年,李子根被评为第四届“感动惠东”人物。

  铁器上铸“永利”字号

  李子根的打铁铺处处显露出岁月的痕迹。打铁铺狭小空间里堆放着锄头、镰刀、铁铲等各种铁器,房屋左侧是一个高约2米、宽约1.5米的打铁炉,屋内墙壁早已被烟火熏成了黑色。

  在一个破旧的房子里,只见满身尘土的李子根站在打铁炉前,右手有节奏地拉动风箱,左手翻动铁炉中的炭火,炉中的火星被风箱的风吹得呼呼直蹿,甚至溅到李子根的手臂上。李子根手臂轻轻一挥,将火星甩开。煅烧了一段时间,火候一到,李子根麻利地将烧红的菜刀夹到砧子上,接着左手拿铁钳钳住菜刀,右手挥动铁锤反复敲打。几个回合下来,他再次将菜刀放进铁炉里煅烧。

  “打铁先要自身本事硬。”李子根说,没有力气不能打铁,沉重的大锤轮番起落,需要的是力气和耐力。此外,没有过硬的技术也打不了铁。淬火和回火的技术尤为关键,如果淬火或回火的技术不过关,铁器不是容易缺口就是容易卷口。“在打铁这个行当,自古以来就有一个过硬的行规,铁匠会在自己打造的铁器上铸上名号,铁器质量的好与差,顾客自然心中有数。”李子根拿起自己打造的一把锄头,上面刻着“永利”二字。

  为坐火车“误入”打铁行当

  1962年,李子根出生在浙江一个农民家庭。在他们那个村子,每一年都有一些木匠、铁匠师傅骑着自行车到村里招收徒弟,时年16岁的他遇到了进村收徒弟的打铁师傅。打铁师傅告诉他,跟他学打铁可以坐火车,还有可口的饭菜吃。李子根很是憧憬,便背着铁箱和打铁师傅坐火车到江西一边打铁,一边学艺。

  进入打铁这一行当后不久,李子根才知道并没有师傅嘴上说的那么好,心中暗呼“上当”了。为了省钱,他们经常背着十多二十公斤重的铁箱到处揽活;如果没生意,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坐火车、吃可口饭菜的机会少之又少。

  学艺更苦。师傅基本不教,只让李子根做一些苦力活,或指挥他做各种动作。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窍门在哪里只字不提,全靠自己领悟。初入行,李子根试过打铁时被飞出的铁屑划破额头,鲜血直流。一旁的师傅随手抓来一块木炭敲成粉末往他的伤口上一抹了事;打铲刀时,食指被铲刀划伤,深能见骨,也是用炭灰一抹了事。李子根伸出粗糙的双手,细数这些年来打铁受过的伤。

  虽然师傅不教,但李子根总会细细观察,默默记住。等师傅有事外出,他就偷偷拿点炭和铁自己尝试着做。这样一晃3年过去了,学有所成的李子根拜别了师傅,自己出来单干。

  铁器质量过硬客源不断

  学满出师后,李子根回到浙江老家,想找个搭档与自己做打铁营生。那一天,他骑着用了自己全部身家买来的二手自行车到隔壁村拜访几位打铁行家,寻求合作机会。

  李子根与几位同行聊天时,王永英走了进来,说想学骑自行车,热情的李子根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在学骑自行车的过程中,两人渐生情愫。23岁那年,李子根迎娶王永英,并带着她一起到广东河源打铁谋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打铁匠很受人尊重。李子根每到一个村子帮村民打铁,村干部就会安排他们住宿;帮哪家打铁,哪家的村民还会请他们吃饭喝酒。那时种田的人多,找他打农具的村民也特别多,李子根的生意很红火。当然,也有生意惨淡的时候,这时夫妻俩只能风餐露宿,艰难度日。

  1986年,李子根与妻子来到平山街道谭公村打铁,这一打就是30年,再未离开过。“这里生意不错,而且村民也淳朴,对我们很友善。”李子根说,在谭公村打铁,自己凭技术,也讲良心,打出来的铁器质量过硬,价格公道,因此客源不断。

  村民蔡新才是李子根的老顾客,他说,李子根打造的农具质量好,用了十来二十年都没问题,只要定期拿回来打磨一下就可以。“他手艺好,人也好,不论什么时候和我们说话都是乐呵呵的,找他打农具特别放心。”一位村民对李子根赞不绝口。

  技艺后继无人愁煞铁匠

  而今,李子根的打铁铺只有他一个人工作,没有学徒,也没有帮手。有些活确实需要两个人配合着做,他只能叫妻子帮忙。“打铁这活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特别是夏天,别人待在风扇下什么不干都嫌热,而干我们这一行还得守着火炉,抡挥着铁锤。”李子根叹息道,打铁又累又脏,年轻人都不愿意干,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愿在打铁铺多呆一会儿,更不要说让他学了。

  多年来,李子根一直在寻觅有灵性的年轻人,意欲传授技术,但始终没有年轻人能坚持下来。李子根说,只要有人愿意学,哪怕是外国人,他也愿意教。

  文/图 本报记者赖金朗 通讯员袁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