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惠东新闻 > 正文

惠东铁涌赤岸蚝跻身国字品牌 超200年养蚝史

时间:2016-11-29

  赤岸村附近海域吊养蚝一角。

  赤岸蚝荣誉

  ●获国家农业部质量安全认证中心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书”

  ●广东省名牌农产品

  ●惠州市名优农产品

  日前,广东省质监局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委托,组织专家考核组对惠东县国家级赤岸蚝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进行考核验收。考核组通过听取情况汇报、观看宣传片、察看基地、查阅资料等形式,对项目进行全面考评后,一致认为该项目做到了领导重视、工作扎实、记录完整、效果明显,完成了示范区建设的各项目标考核指标,同意该项目通过考核验收。

  2013年至今赤岸蚝抽检全部合格

  “国家级赤岸蚝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项目2013年底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批准,并于次年启动建设。”惠东县质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项目建设启动后,按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该局积极组织项目承担单位推动示范区建设,对项目前期调研、标准综合体规划、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等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和协调。

  据了解,为有效推动项目建设,示范区严格实行“五个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即统一蚝苗供应、统一生产操作规范、统一水质监测管理、统一蚝田管理和统一收获管理。同时,承担单位惠东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还建立了质量控制制度,包括日常水质监测管理、生产操作技术的管理等,定期测定盐度、PH值、水温、氨氮、透明度、溶解氧、浮游生物种类与数量,记录蚝的生长情况、肥满度、病害情况、估计成活率等。积极与上级监测单位沟通联系,加强赤岸蚝专项监督抽查工作。据介绍,从2013年至今共抽检了67个赤岸蚝样品,经东莞市渔业质量监督检验站、广东省绿色产品认证检测中心对贝类毒素、沙门氏菌等细菌和多氯联苯、铅、镉等10项指标的检测,样品所有指标全部合格。

  村民在加工包装新产出的蚝。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赖金朗 通讯员谢素容 彭 云

  铁涌养蚝历史超200年

  铁涌赤岸渔民生于大海,长于大海,丰富的海洋资源滋养着这里的渔民。据考究,古代赤岸渔民主要靠出海谋生,并在 “讨海”中常常采收到野生蚝。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有海丰人发现这里是养蚝的理想之地,便到这里经营养蚝营生,久而久之,当地人便学到了养蚝的方法。这样算起来,铁涌养蚝已有两百多年了。

  “原始的养蚝方法比较简单和粗放,产量也比较低。”赤岸村党支部书记方容祥介绍说,村民初期养蚝一般把捡到的野生蚝放到就近海边的石头丛中,然后任其生长和繁殖,其实还是属于野生状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里开始引进接近野生的吊养办法,不仅保证了蚝的品质,而且使产量大大增加,亩产比传统放养办法增加约50倍。

  今年蚝产量比去年约增两成

  日前,记者来到赤岸村的临海码头,一股浓浓的海腥味扑鼻而来,蚝壳一堆连着一堆,如同一座座小山。码头大堤边搭着一个个简易的工棚和大太阳伞,村民正对新收上来的蚝进行加工和打包,叮叮当当的敲蚝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记者在“工坊”发现,蚝农们开出来的蚝大部分都非常肥美,让人看了垂涎欲滴。

  据了解,赤岸养蚝的地方地处考洲洋出口处,水中微生物多,区内水质稳定污染小、咸淡混交,是蚝类的 “蓝色牧场”和“天然乐园”,是养蚝的极佳场所,所以这里养殖的蚝寿命长,个体肥嫩,味道鲜甜,爽口无渣。

  “今年赤岸村的蚝产量比去年增加约两成。”方容祥告诉记者,今年的蚝个头比较大,价格也进一步提高。其中鲜蚝肉的价格每公斤一般约100元,带壳的蚝每公斤约8元,价格比去年涨了大概10%。“蚝能否丰产跟其生长环境密切相关,今年的气候环境非常符合蚝的生长需要,因此长得特别肥美。”方容祥说。

  据介绍,近年来,赤岸蚝养殖规模和品质不断提升,赤岸蚝还获得国家农业部质量安全认证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书”,荣获 “广东省名牌农产品”、“惠州市名优农产品”称号,成为当地冬种马铃薯之后的又一高效农产品。

  赤岸村八成农户养蚝

  “先生,要上鲜蚝吗?”“肯定要,我们是专门来吃蚝的。”在铁涌镇一家酒店,一位食客对当地蚝很青睐。据该酒店老板介绍,如今,每到深秋铁涌蚝的收获旺季,当地人便用鲜蚝涮火锅,味道鲜美,吸引了惠州市区和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游客纷纷前来品尝,各家食肆和酒店的蚝都卖得很火。许多外地商贩还慕名到铁涌镇收购鲜蚝,运到深圳、东莞、广州等地销售,然后进入酒店、宾馆,成为这些酒店、宾馆吸引消费者的一道招牌菜。

  随着赤岸蚝知名度越来越高,经济效益越来越好,赤岸村养蚝的人也越来越多。“全村480多户人,养蚝的就占了八成。”赤岸村委会主任方新平介绍说,火红的养蚝业直接刺激了村里以蚝为主打菜的农庄发展。目前当地共有农庄8家,生意极好,特别是到了周末,每天来吃蚝的客人就有300台以上,其中一家2011年才开业的农庄专做熟客生意,高峰时每天要接待客人约100台。许多村民通过养蚝逐渐过上了好日子,纷纷建起了“豪(蚝)楼”,买上了“豪(蚝)车”。